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推荐使用高版本浏览器
I/

栏目导航

COLUMN NAVIGATION
详细栏目

聚焦“1234”软实力 构建高质发展硬支撑——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于2024-12-09  访问次数:1478  来源:本站

今年,民政部、中央社会工作部、农业农村部、市场监管总局和全国工商联5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我省的社会组织在高质量发展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模式?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简称“一山一水”)的创建者、理事长、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丁文广与理事虎孝君、姜雪花分享了一山一水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一山一水于2008年1月登记成立。在省民政厅、省社科联的指导下,长期致力于社会智库、社区发展和能力建设三大领域,累计筹资超过4亿多元,实施各类发展项目2000余个,受益人数210余万人。专职工作人员由创建之初的一人发展到目前的156人。一山一水的成绩获得了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一山一水破壁垒开新局,探索出的“1234模式”是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可借鉴的经验。

一、宏图大志:打造全国一流的社会组织

全国有83.9万个社会组织,我省有1.8万家社会组织,一山一水在创建之初就决意迎难而上、砥砺前行,立志发展成为全国一流的社会组织。2018年一山一水荣获“中国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最高级别5A级(占甘肃省社会组织总数0.6‰),2021年一山一水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占全国社会组织总数的0.3‰)。一山一水的专职员工由创建时的一人发展到今天的156人。这两项殊荣及员工发展充分说明一山一水实现了争做全国一流社会组织的目标。

二、党建引领:推行党支部+理事会双元融合模式

一山一水于2011年6月成立党支部,现有党员17名。党支部领导下的理事会,是一山一水“党支部+理事会”双元融合模式的根与魂,是党的全面领导在社会组织高质高效发展的生动实践。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发展,激活社会组织效能。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切实发挥好党支部的政治核心作用,抓住思想政治建设,着力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先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系列活动,为机构高质高效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今年以来,一山一水党支部开展主题党日活动2次,开展支部共建活动3次,开展专题学习教育4次。二是坚持管理制度建设,培育良好执行文化。先后制定了《党建工作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行政管理》等,规范项目负责人及其工作人员从业行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每年召开以“刀刃向内”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查摆、检视产生问题的根源,不断强化党员及中心领导层的党风党纪党规意识,并定期收集员工反馈和建议,不断优化升级各项制度,加强员工制度教育,增强制度意识,形成良好的制度执行文化,为机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坚持规划引领发展,着力“三型合一”建设。先后制定实施《一山一水战略规划(2015—2020)》《一山一水战略规划(2020—2025)》《社会智库建设的愿景和行动(2016—2020年)》等,致力于创新驱动实现机构跨越式发展,不断吸收新思想和新方法,促进机构工作方法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努力提升长效治理能力和水平。始终秉承“智库型+专业型+枢纽型”三型合一的战略定位,聚焦智库支撑,专业服务和平台枢纽建设,致力于提升机构核心竞争力,增强机构的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双元”融合模式为一山一水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三、以破为立:破冰、破题、破局

(一)破冰。为解决社会组织普遍面临的缺资金、缺人才、发展难的堵点问题,一山一水通过战略规划,确立了“整合人才资源、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合作网络、拓展筹款通道”的破冰之举,制定了“透明、问责、影响力”的机构发展理念、“公平地满足脆弱社区的发展”使命、“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社区善治”远景等系统治理构架及管理制度体系。一是整合人才资源。人才自始止终是一山一水发展的最大难点和焦点,我们把人才作为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牢固树立正确人才观,大力营造积极的人才政策环境,不断吸引和培养了一批人才队伍。现有专职工作人员156人,在职培养博士1名,硕士2名;选聘智库专家76人,包括1名院士、2名省政府参事;培育志愿者1000多人。二是创新管理模式。一山一水秉承以创新思维为引领,打破传统框架束缚,注重灵活性与效率并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团队潜能,强化跨部门协同,鼓励员工参与决策,构建开放包容的组织文化,快速响应外部环境变化,持续推动组织的创新能力,确保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保持领先地位。三是建立合作网络。鉴于甘肃地理地貌复杂多样,地处复杂地带,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常见灾害多达九种,2012年一山一水创建甘肃公益救灾网络,与省内129家公益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回应本省中小型灾害,截止目前已参与本省旱灾、洪水等中小型灾害救援20余次。四是拓展筹款通道。一山一水积极拓展筹款渠道,成功携手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等知名公募基金会,利用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等影响力广泛的互联网平台,联合264家公益机构,共同发起联合筹款活动,截至2024年已累计筹集善款超过9000余万元,彰显了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公众对公益事业的热情支持。

(二)破题。一山一水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通过战略规划,确定了激发内生动力、助力社会治理的“破题”路径:社区发展、能力建设和社会智库。社区发展聚焦我省农村地区的生计改善、灾害管理和生态环保;能力建设重点为我省社会组织进行战略规划、资源动员和能力提升;社会智库充分发挥民间智库独立建言的作用,利用实施社区发展项目“下接地气”的机遇,将发现的问题或项目经验凝练为政策建言,以“上通天线”的形式上报省级政府部门,积极为决策咨询服务。

(三)破局。近17年的发展历程,一山一水破局而立向新而生。

 1.春华秋实,硕果累累。一山一水聚焦我省农村地区的生计改善、灾害管理和生态环保,通过大量一手资料及长期的农村社区发展项目案例进行研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把扶贫、环保、灾害管理统筹考虑、系统推进。一是聚焦科技帮扶,助力脱贫攻坚。先后从中央财政、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省民政厅等累计申请到5000余万元扶贫资金,实施了14个扶贫项目,包括实施母牛繁育、农村道路、村卫生所、饮水工程等发展项目,使5万多贫困人口受益。探索出“绿色母牛银行”和“两社一户”等产业帮扶模式,并在全国示范推广,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独特优势,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成功案例。二是加力生态环保,谱写绿色发展。近年成功实施了包括黄河生态保护在内的60多个生态环保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2023年又筹资3715万元实施“蚂蚁森林”生态恢复项目,与静宁县政府签署1亿元项目意向协议,计划造林7万亩。三是筑堡垒争先锋,拼搏灾害一线。一山一水向壹基金累计申请到项目资金超过2.6亿元,实施了27个灾害管理项目,包括“5.12汶川地震”“7.22岷县地震”“12.18积石山县地震”等。在积石山6.2级地震后,一山一水组建救灾团队连夜赶赴积石山,根据省上统一部署,联合省内21家社会组织迅速开展救援工作。累计筹集款物5476万元,其中3676万元用于灾后紧急救援,1800万元用于灾后恢复重建,谱写了社会组织灾害救援的感人模式。四是推进乡村振兴,关爱妇女儿童。2020年,随着精准扶贫战略圆满收官,一山一水社区发展关注点转向乡村振兴。累计筹措4170余万元支持民办学前教育,为15.2万名师生提供营养早餐,改善儿童营养膳食结构,助力儿童健康成长。与此同时将以往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功经验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功探索出乡村妇女参与非遗文化传承的文化振兴新模式。筹集资金300万元,在国家乡村振兴县开展妇女能力提升培训、非遗文化培育等活动支持农村妇女非遗文化传承,项目成果之一“聚焦非遗传承软实力 构建乡村振兴硬支撑”案例从全国843份案例中脱颖而出,被评选为“2023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五是提供就业岗位,铸就人生梦想。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困境,中心累计为毕业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超过150个,并向60名在校大学生提供120万元助学金,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2.成功模式,标杆示范。一山一水成功探索出6个社会组织助力政府服务社会经济的发展模式: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计改善耦合模式、“母牛滚动—绿色母牛银行模式、农村低保认定的“6123”模式、管家式社会组织孵化培育模式、社区共管模式、社会智库服务政府决策咨询模式等。这些成功模式不仅有效地整合了政府、企业及社会资源,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效应的最大化,而且通过多元参与和协作,增强了社会治理。

3.下接地气,上通天线。一山一水员工常年在基层实施社区发展和能力建设项目,在与群众“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服务的过程中,不仅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架起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而且通过立足于“下”、植根于“民”的方式做到了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从基层取到了真经,从一线获得了答案,进而凝聚智库专家的智慧,将“真经”和答案凝练为政策建言,上报省级政府部门,积极为决策咨询服务。一是独立建言发挥社会智库作用。调研撰写的生态环保、国家公园、文艺院团、职业教育、乡村人才、绿色金融等智库报告,在《学习与研究》《甘肃信息·决策参考》《甘肃参事》《调查与研究》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刊物发表。累计提交了27份研究报告,呈送二十多份政策建言,其中3份上报中办,9份获得20多位省部级领导批示。编制省发改委等政府部门委托的30多个规划;出版著作18部。二是智库咨询斩获高度满意项目。实施了20多个国际发展项目评估评价、咨询研究,助力“世界银行贷款甘肃省职教发展项目”获得我省有史以来第一个“高度满意项目”。三是授业解惑助推社会组织发展。一山一水作为省级枢纽型组织,积极向国内知名基金会申请资金,为省内14个市(州)、129家社会组织、1000多名志愿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和资源共享的平台,为省内86家社会组织制定战略规划,组织财务管理、项目管理、筹资与资源动员等培训700余场,培训人数超过20万人次,显著提升了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追求卓越,铸就辉煌。一是获得多项殊荣。一山一水累计获得了国家级、省部级政府部门和基金会授予的奖项荣誉100多项,其中机构荣获荣誉60多项,理事长丁文广教授荣获近40项。一山一水于2022年荣获“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连续2次被评为“5A级社会组织”,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社科联智库建设先进单位”;理事长丁文广教授荣获“感动甘肃·2015十大陇人骄子”“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受到各级领导多次接见,并被聘为省政府参事和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被世界银行聘为咨询专家等。

四、感恩奋进,有情怀、有方向、有干劲、有信心

一山一水秉持公益报国的情怀、坚持党建引领的方向、铆足服务弱者的干劲、胸怀志在必得的信心,立志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发挥社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学思践悟,踔力奋发,砥励前行!

(一)有情怀。认真学习和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殷殷嘱托,始终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实现社区善治”的愿景,教育引导全体员工始终坚定公益报国的理念,不断培育厚植生态环保基本理念,努力锤炼为社会奉献的担当和作为,常修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为发展纾困解难而服务的博大情怀。

(二)有方向。坚持党建引领,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工作内容和活动方式,切实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以政治思想引领筑堡垒争先锋,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行“党支部+理事会”“双元”融合模式,促进了各项民生项目实施和机构自身建设。

(三)有干劲。不断激发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抚慰弱者、资助贫者、激发勇者的动力和活力,不断提升公益服务和项目筹款能力,无论在公益发展,生态环保,救灾重建上,还是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区建设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从而鼓足了我们继续奋斗的干劲。

(四)有信心。一山一水一路走来,在党中央和国家惠民利民政策的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民政厅、省社科联、兰州大学等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资金争取、经费使用、项目支持、人才引进、部门配合等方面,不余遗力为中心解决工作运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从而增强了我们的工作的信心。

今后,我们将认真扎实地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按照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要求,学思践行习近平关于社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嘱托,感恩奋进,一如既往地坚持党的领导,纵深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将党建工作融入一山一水运行和发展全过程,以高质量党支部标准化示范建设,推进高质量的社会组织发展,以高质量社会组织发展,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高质量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努力在全省“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中续写新的篇章,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凝心聚力、添砖加瓦,在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中,做出社会组织新的更大贡献!(丁文广 虎孝君 姜雪花)

 来源:中国甘肃网


联系我们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河北路956-962号高新大厦A座14C~14D,电话:0931-8408197
电 邮:lucwesd@lzu.edu.cn or wgding@lzu.edu.cn
甘肃公益微信公众号:gsgywx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    网站备案: 陇ICP备18001912号   甘公网安备案:62010202001371号
0931-8408197
在线咨询
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