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推荐使用高版本浏览器
I/

栏目导航

COLUMN NAVIGATION
详细栏目

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甘肃省“道德模范走进道德讲堂”兰州巡讲活动圆满落幕

发布于2014-04-07  访问次数:2757  来源:本站

   原标题:道德绽放光芒模范传递力量

  全省“道德模范走进道德讲堂”兰州巡讲活动圆满落幕

  5月17日,由省文明办组织的“道德模范走进道德讲堂”基层巡讲团来到兰州进行首站讲演。第五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冷木,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丁文广、王晋桓、姜宝德,以及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赵逵夫,用他们平凡而生动的事迹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位观众。

  现场故事篇

  第一个上台讲述自己故事的道德模范是第五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冷木,这位已经退休的甘南州藏族老阿妈上台后数度哽咽,原因是她在现场的屏幕上又看到了她曾经照顾了30年的“阿尼”。随着她的细细道来,这位无私照顾非亲非故的智障老人“阿尼”的藏族优秀妇女的形象在大家脑中一下子清晰起来。从冷木的婆婆到冷木,这个藏族家庭用自己不平凡的行为把人间大爱演绎地栩栩如生。一次次哽咽、一次次停顿、一次次经久不息的掌声,还有随着冷木的讲述不断抹着眼泪的观众们。“这一家子都是好人,真了不起。”坐在记者旁边的一位观众不由自主地感叹道。

  当70岁的王晋恒老人颤颤悠悠地走上台时,大家都被大屏幕上关于他的介绍吸引住了——“守墓人”。屏幕上,老人的方言味儿很重,有时甚至要看大屏幕才能听明白他到底说了啥;台上,老人的说话声音也很轻,但是现场却鸦雀无声。正是这位来自酒泉的普通农民,为戈壁滩上的10位烈士义务守了28年的墓,直到把10位英烈的坟茔顺利迁进东风烈士陵园。

  还有另一位道德模范,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姜宝德的事迹也让现场观众十分动容。宁愿自己困难或者去银行贷款,却从来不拖欠农户们的货款;咬着牙承担起不应是自己承受的损失,却把信誉和口碑传到了省外。姜德宝的事迹让很多观众感受到了“人恒有信”的道德力量。

  还有致力于用科技扶贫、回报桑梓的丁文广,一辈子治学有方、为人师表的赵逵夫,他们的事迹也许平凡,但是几十年的坚持,也足以让更多人感动。在现场交流环节,许多观众积极举手,表述自己的想法。“这些道德模范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爱与奉献。不问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看自己为他人、为这个社会奉献了什么,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来自七里河区西站街道的一位观众说。“刚刚听了五位道德模范的事迹宣讲,我觉得感人至深,对我自己的触动也很大。我们身上存在的缺点就是喜欢去仰望他们,而缺少去行动的这种力量,我们在听完他们的事迹以后,更应该做的就是把自己身上去行动的这股力量激发出来,如果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身体力行的去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每一个人都做到这些,这个世界才一片和谐。”参会干部魏雪梅说。

  典型风采篇

  冷木:悉心照料流浪老人胜似亲人

  因红军长征途经的天险腊子口而闻名于世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境内山青水秀,风光优美。尼傲乡尼傲村的冷木赡养孤寡老人的感人事迹,更使人感到迭部山美水美人更美。

  四十多年前,一位年过60的轻微智障老人拖着一条残疾的腿出现在一位老阿妈的大门口,头上还带着伤,一脸的可怜,善良的老阿妈一家出于同情收留了他。这位老阿妈就是冷木的婆婆。十年后,冷木加入到这个温馨的小家庭。本性善良的她自嫁过来的那一天起,在照顾好一家老小的同时,也担负起了照顾流浪老人的责任。在她的眼里,老人就像是自己的亲“阿尼”(爷爷)。时光荏苒,冷木的公婆相继离世,不久,丈夫也随之而去。这个原本欢声笑语的家庭好像一下子掉入冰窖,冷木身边除了年幼的孩子们,还有这位年迈的智障老人。

  在冷木一家几度面临揭不开锅的窘境之时,她也没有放弃。在艰难的岁月里缩衣简食照顾一家老小,在老人病重的时候彻夜相守。在冷木看来,就像藏族人常说的谚语“使父母愉快的是孝敬,让众人点头的是积德”,上天安排这样一件事给自己做,肯定是有道理的。2014年的冬天,年近百岁的“阿尼”带着微笑离开了大家,冷木一家为“阿尼”举办了当地藏族最隆重的葬礼。

丁文广:海归博士的扶贫情怀

  用所学知识改变家乡面貌,为家乡建设与发展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是丁文广青少年时代就立下的志向和宏愿。毕业于加拿大西蒙弗莱则大学的他,被兰州大学作为跨学科人才引进后,他融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以探索西北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带领团队长期从事气候变化应对和环境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在这一交叉学科研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优势。

  丁文广研发的沼气技术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发明专利,并被科技部通过世界气候大会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多年来,他先后受30多个国际机构和大学的邀请,前往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参加国际会议及考察活动。2012年2月,全省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他瞅准了这个平台,想为家乡人民做点事。他利用自己管理过国际发展项目的优势,从各个公益基金会争取了690余万元的项目资金,全部投入到崆峒区双联点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中。

  王晋恒:大漠坚守只为让烈士回家

  他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因为感恩,几十年来一直默默守护者10位烈士的坟冢。在他的坚守下,烈士英灵终于回家。这位70岁的“守墓人”,用自己淳朴的心,表达了一位普通中国人对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敬佩之心。

  1958年,部队修建铁路时,酒泉市肃州区下河清乡驻扎着铁道兵的一个卫生营,在修建铁路时陆续有10名部队官兵牺牲在这里,时年十几岁的王晋桓与其中一人有过交情。自1985年起,王晋桓便自愿为这10名烈士看护起了墓地。不管刮风下雨,不管自己有多么困难,每到祭拜亡人的日子,他都要去坟前拜一拜,烧点纸钱,为烈士墓添添土、除除草。这一守,就是28年!2013年10月,经过王晋桓的积极奔走呼吁,10名英烈的墓地被迁往东风烈士陵园,烈士们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家”。看到陈连长和他的战友们安息于苍松翠柏之间,他的心终于踏实了。

  姜宝德: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一辆四轮农用车,一杆磅秤,一本三联单,两三个伙计,这就是姜宝德的“行当”和团队。这位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东坝镇连丰村的村民,本分为人,诚信做事,对生意客户不欺不瞒,宁愿自己吃亏也要兑现承诺;对农民群众诚心帮扶,时刻践行共同致富的诺言,用诚信理念带领人们走上致富道路。

  8年前,姜宝德和其他农民一样,辛苦一年却收入无几。他发现,农民辛苦一年收入却不多的主要原因是缺乏销售渠道。为此,他决定从事农产品收购业务。2008年,民勤县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蔬菜产业,也是姜宝德第一次从事蔬菜收购。为了让村民们种植的蔬菜卖上好价钱,他四处打听市场需求。但由于缺乏经验,还是出现了产品积压。他四处借钱、贷款,最终一分不差地将村民们的钱全部兑现。凭着自己诚实守信的口碑,姜宝德先后与兰州、西安、新疆、青海等地的客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逐步将全村、全镇乃至周边乡镇的温室产品一车车销往外地市场。

  姜宝德为了让农户得到更多的实惠,利用到外地出售产品的机会去当地参观学习,去各个大型蔬菜市场打探行情,把学到的种植技术和掌握的市场行情逐一记下来,回乡后把自己在外面看到的、学到的技术讲给村民听、教给村民用。在他的带领下,全镇日光温室产业发展地红红火火,每年还不到销售期产品就被预订一空。现在全县60%的西红柿和50%的葡萄由他直接或间接组织销售,姜宝德已是全县屈指可数的收购大户之一。

  赵逵夫:乐于从教精于研究

  提起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先秦两汉文学、古典文献学、甘肃地方文学与文化研究,赵逵夫的名字不得不提起。在教师岗位上工作40多年,赵逵夫乐于从教、精于研究。在西北师范大学人的眼中,赵老师很固执,几十年来,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一线。赵逵夫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教书是天职,然后才是科研。”在长达40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他在教育这片沃土上洒下了辛劳的汗水,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对学生,赵逵夫付出了自己的全部心血。他培养的学生,有的扎根基层教育事业,有的已成长为古代文学研究方面的学术带头人。作为一名学者,赵逵夫视学术研究为生命。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他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笔耕不辍,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不少论文被国内和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的学术刊物转载。

  正是由于他长期以来的研究与推介,西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指导西和县申报的“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于2006年获批,西和县的“七夕节”也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6/05/18/011382139_01.shtml


联系我们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河北路956-962号高新大厦A座14C~14D,电话:0931-8408197
电 邮:lucwesd@lzu.edu.cn or wgding@lzu.edu.cn
甘肃公益微信公众号:gsgywx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    网站备案: 陇ICP备18001912号   甘公网安备案:62010202001371号
0931-8408197
在线咨询
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