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博士丁文广
文/黎明
“只要你有梦想,坚持自己的努力、人生信念和奋斗目标,你就是‘正在影响世界的人,’也必将成为‘世界因你而不同的人’。”
丁文广 1963年出生,回族,博士,中共党员,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教授。自加拿大留学归国后,积极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贫困地区公益项目的工作,累计投入了2820万元,用于甘肃省贫困地区公益项目的实施。是第四届甘肃省道德模范。
个头不高,衣着简朴,待人彬彬有礼,脸上永远挂着谦和的微笑,这就是最初记者眼中的丁文广。乍一看,很难将他与“海归”“洋博士”“国际机构工作背景”等耀眼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但是,通过他睿智的谈吐、敏捷的思维、傲人的业绩,你就会确信,这一切对于他——名副其实。
他的用于干旱地区的“耦合模式”扶贫思路系国内首创
丁文广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跨学科专业人才。回国后,他融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带领自己的项目团队,长期关注我省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开展了以公益为目标,以兰州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策略,以项目为核心的众多扶贫活动。同时,他还借助全省的双联平台,积极开展扶贫工作。
丁文广利用自己曾经管理国家发展项目、资源广泛的优势,累计从各个公益机构争取到690万元的项目资金,全部投入到平凉市崆峒区的双联项目区和贫困区,用于实施道路、村卫生所和安全饮水工程等建设,使4000多户贫困户、2万余人受益。为了使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让更多的困难群众受益,丁文广还根据自己多年的项目实施经验,设计出了适合贫困地区环境的“母牛滚动发展模式”,将贫困户分为2~3批,以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发挥了1头牛让3户人家受益的项目倍增效果。
一次一个小伙子怕因不公平没有自家的份,就把生病的父亲用车拉到为人厚道的丁文广面前,威胁说:“要是没有我家,你就把我爸拉走。”后来,当看到丁文广的项目团队确实办事公道,走的是群众路线,由农户自己说了算,他家也因符合条件而榜上有名时,非常不好意思,赶紧将父亲拉走了。丁文广说,做项目时,“这样的事常有”。
与此同时,丁文广还用项目团队连续3年获得的“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实施发展示范项目”资金130万元,用于崆峒区最贫困的民族乡镇,并将自己的发明专利技术、项目管理经验、“母牛滚动发展模式”及项目资金打包,整合为“一揽子”扶贫计划,通过能力建设,将资金用于最需要的人群和最需要发展的项目上。通过3年的实施,使崆峒区3个乡镇的260户、1300多贫困人口受益,并通过种植薪炭林、恢复草地等生态项目,使1000多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多年来,丁文广一直致力于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用于开拓,敢于创新,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生态扶贫机制及发展模式,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灾害风险管理-生态恢复-生机改善耦合模式”,用以在干旱地区的示范和推广,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决策性参考。同时,他还将这套模式做成了通俗易懂的培训教程,通过小品、竞赛等形式,对超过6.5万名的农民进行田间地头式的科普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应用、脱贫致富能力。
他的救援团队是国内唯一一支至今还坚守在灾区的救援力量
“作为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和甘肃伊山伊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以下简称中心。--本刊注)的主任,丁文广的公益事业做得极其专业,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和惯例,他的这种国际视野和理念,使其与众不同。
我省“7.22”岷县、漳县地震发生后,丁文广仅在半个小时之内,就选派得力的项目骨干,带领专业救援队疾驰灾区。同时,他积极与救灾领域有影响力的“壹基金”组织联系,共同组建了“壹基金岷县灾害救援指挥部”,与当地政府部门合作,组织了50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坚守岷县灾区,为岷县抗震救灾筹款2000多万元。
面对自然灾害,丁文广认为,不求锦上添花,但必须雪中送炭。地震过后,灾区当时即将进入冬季,燃料短缺,特别是不在震中位置的一些村镇,因远离人们的视野,群众的日常生活一时间陷入困顿。让丁文广最受不了的一幕是:“有位老奶奶见到他后情不自禁地双膝跪地,抱着他的大腿伤心哭诉……此情此景,丁文广刻骨铭心。随后,他带领中心工作人员,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调运煤炭,在当地政府的配合下,按每户1吨的标准,将1000多吨煤送至灾区群众的手里。他说,当时煤炭短缺,煤价一天一变,正常渠道买不上,只好从中间商手里买,价格也比平时高了许多。可是,“值啊”。丁文广说,有位老大爷,看着运到家里的煤,感激万分,硬是把自己珍藏多年、磨得都已发亮的鹿角送给他“留个念想”。这个礼物,丁文广一直摆放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每次看到,他就更有了动力。
到目前为止,中心已经在灾区通过发放救灾物资、实施灾后重建、分发救灾“温暖包”、建设“壹基金”服务中心及学校过度安置板房等项目,使灾区5万多受灾群众和1.5万多名中小学生受益。他的救援团队也成为国内唯一一支至今仍然坚守在岷县灾区的救援力量。
他的沼气发明专利为我国外交赢得了赞誉
丁文广在扶贫实践中,走村入户,与农民打成一片,非常了解他们的诉求。当他发现传统国标沼气池存在重大缺陷后,就苦心钻研,研发了新型沼气池,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他把这项新技术无偿地提供给农户,手把手地教会了3000多户农家使用。此项专利,还被国家科技部编入《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实用技术手册》,通过世界气候大会推广到发展中国家,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高度评价,为我国外交赢得了赞誉。
有人说丁文广傻,现在是市场经济,干嘛白送啊,卖了会赚很多的钱。可丁文广说:“灵感本来就来自于农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很自然。我已经得到了很多荣誉,扶贫不是挣钱。”
科研能力强,管理能力强,沟通能力强,个人魅力大,这几乎是周围人对丁文广的一致评价。他所在的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洋说,丁老师一贯是“做事高调,做人低调”,他是我们院里“科研项目的进账大户,是骨干中的骨干”。2014年,丁文广被兰州大学评价为优秀共产党员,“有好几年都没评了”,刘洋以此来说明学校这次评选的含金量。
在宽大、挂满奖牌的中心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十来个紧张忙碌的年轻人。中心秘书长虎孝君介绍说,大部分是80后,跟着丁老师干公益,除了这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外,他的国际理念、开发式的管理,也能让每个人发挥潜能,做最好的自己。
丁文广不仅仅是单纯的学者,因为他常常让人感到“意外”。研究生毕业进入政府机关,从副科干到正处,正当仕途顺风顺水之际,他却“意外”地停薪留职到国际机构去工作,一干就是8年。随后他又有很多的“意外”:放弃优裕的国外生活回国,走出舒服的“象牙塔”,做起劳心费力的公益事业。为了开展项目或走访资金落实情况,他常常背着干粮徒步走在乡间小路上,有时,一走就是8个小时。脚打泡了,鞋走破了,连当地人都跟不上他的行走速度。这些特殊的工作背景和经历使得今天的丁文广成绩卓越。
近几年来,丁文广个人和他领导的中心,先后荣获国家、省级各类奖项十几个,作为教授,他一个人就解决了10个人的就业问题。截止目前,中心实施国内外发展机构资助的项目100多个,资金超过了3000多万元,是国内有影响力的公益机构之一。
曾经读过这样一段话:“做一个善良的人,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样上天才能恩宠你。”丁文广看上去比同龄人年轻许多,他说搞公益的人大多都这样。他还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妻子贤惠,女儿优秀。也许,他正式应了这段话,人生才如此精彩。
——《党的建设》2014年第12期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