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推荐使用高版本浏览器
I/

栏目导航

COLUMN NAVIGATION
详细栏目

甘肃日报【专家访谈】综合施策保护祁连山生态——兰州大学教授勾晓华、丁文广一席谈

发布于2018-08-22  访问次数:3275  来源:本站


clip_image001.jpg

                  整改后的古浪县古丰乡西山堡村上寺洼废弃矿一角。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方铭

clip_image002.jpg

                  奔跑在天祝县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的牦牛。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方铭

  甘肃日报记者 马瑜 文洁

  保护祁连山,牵动众人心。在我省全面开展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治、修复和保护的过程中,一批长期从事西部生态环境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也结合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保护、开发的重点及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如何更好地保护祁连山,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今年1月成立的兰州大学祁连山研究院,从一成立就受到广泛关注。据了解,兰州大学至少有6个学院的学科研究与祁连山的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修复直接相关,祁连山研究院的成立可谓恰逢其时。那么研究院成立的意义、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呢,日前,记者采访了祁连山研究院院长勾晓华教授。

  8月13日上午,在兰州大学祁连堂608室,记者见到了刚刚从河西考察归来的勾晓华教授。

  在她的办公室,悬挂着一张中国地形图。勾晓华随手拿起一支笔,一边指着地图上凸起的祁连山山脉,一边向记者比划、介绍。据勾晓华介绍,祁连山研究院的成立首先是全校相关科研力量的整合,搭起了一个多学科的综合交流平台,共同研究祁连山的问题,全面服务祁连山国家公园和生态安全屏障建设,重点开展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进行祁连山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第三方监测评估。

  勾晓华告诉记者,考虑到祁连山问题的复杂性、长期性、综合性。今年5月,兰州大学组建了一支包括地理学、水文学、生态学、草学、畜牧学、管理学、民族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团队,围绕祁连山组织了一次科考,集体对祁连山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

  “历时十余天,总行程约4300公里,4次穿越祁连山腹地,翻越海拔高度超过4000米的高山十余座。科考队走入了黑河中游、石羊河下游、涉足疏勒河流域不同区域,考察了冰川、草原、湖泊、森林、沙漠、绿洲、戈壁等自然单元,还对祁连山周边地区企业、少数民族地区移民搬迁问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进行了调研考察。”勾晓华说。

  在勾晓华看来,要保护好祁连山不仅仅是祁连山本身的问题,目光不能仅仅聚焦在祁连山本身,如何解决好整个祁连山周边区域的人们的生计问题也非常重要,同时也是从根本上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基础。

  说起民生问题,勾晓华快人快语:包括祁连山北麓甘肃境内三大水系中下游等周边区域的发展,生态环境对祁连山保护非常重要。如果祁连山周边区域人民生活得很好,就不会过度依赖祁连山区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就会更容易解决。周边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高效农业等高科技产业布局对祁连山生态保护非常重要。这个区域如果有很好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绿色农业,对祁连山的保护是非常有利的,而这就需要一些技术的引进和资金的输入,国家提供技术支撑,对当地农民进行系统培训,利用电商等形式,发展订单农业。

  勾晓华告诉记者,祁连山地区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项目中,应该充分考虑原住居民的发展和建设,既能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能调动原住民众建设国家公园的积极性,最终达到祁连山区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的建设目标。

  勾晓华表示,祁连山研究院将开展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保护、退化草地修复治理、国土资源合理利用等自然生态资源系统保护的相关研究,通过产出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专题研究报告、调研报告和政策咨询报告,促进当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长期在气候变化应对、灾害风险管理、环境管理等方面进行跨学科研究的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丁文广教授,对如何更好地保护祁连山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看法。

  丁文广教授建议,构建甘肃生态保护综合执法局,及时制定各种保护、管理制度,使保护区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统一、规范和高效的保护与管理。在保护区实施“社区共管”机制,保护区内的农牧民与保护局进行合作、共同管理自然资源。创建生态扶贫模式,探索“生态民”模式,将保护区内农牧民转化为生态民,让他们承担保护站森林警察的部分职能。

  丁文广说,除了解决贫困问题之外,还需培育保护区内农牧民的生态意识。因此,要及时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农牧民的环保意识,要用各个民族传统的生态自然观来为保护区服务。同时,建议在保护区内创建“自然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将生态保护的理念根植于下一代。

  “我省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省份,只要省委省政府做好顶层设计,动员社会各界参与,以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切入点,一定能够创造出自然保护的‘甘肃模式’。”丁文广说。

 

http://appuser.people.cn/share/?itemid=2836821506147328&pjcode=2_2015_11_26&from=groupmessage

联系我们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河北路956-962号高新大厦A座14C~14D,电话:0931-8408197
电 邮:lucwesd@lzu.edu.cn or wgding@lzu.edu.cn
甘肃公益微信公众号:gsgywx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    网站备案: 陇ICP备18001912号   甘公网安备案:62010202001371号
0931-8408197
在线咨询
微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