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推荐使用高版本浏览器
I/

栏目导航

COLUMN NAVIGATION
详细栏目

《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

发布于2017-11-20  访问次数:4579  来源:本站

《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全书423页,45万余字,彩图插页,硬封面装订,装帧设计精美。以《文化多样性与环境保护》《伊斯兰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结论与建议》《附录》五篇,《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等二十二章,结合伊斯兰教经典等多元文化思想,全面系统介绍了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生态人文历史传统。

 

E5806D0C29634BEEAC25BC64F94C33C6[1].jpg

 

       中国穆斯林穆斯林人口约2100万,主要生活在甘肃、宁夏、陕西、新疆、青海、云南、西藏等西部7省区,这些区域既是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又是生态环境脆弱带,受人类活动干扰加剧的影响,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对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作者丁文广教授花费长达6年多的时间,通过人类社会学和环境社会学综合研究方法,以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基线、以人类与自然耦合理论为基础、以田野调研和案例分析为素材、以《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生态自然观论据为依据,首次全面而系统地调研并阐述了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并以此为基础撰写了专著《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

 

       “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专家说:

       国家民委研究室副巡视员、民族理论政策专家马煜东先生在序言中对这部著作做了如下评价:“相对于其他有关伊斯兰教生态伦理和穆斯林民族生态自然观专项或部分问题的研究模式,《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研究》采取了系统全面的研究模式。专著从文化多样性与环境保护、伊斯兰文化的生态自然观和我国穆斯林各民族生态自然观的多个领域、多层次、不同地理环境与时代,全方位、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是少有的、特别值得肯定的优秀成果”。

 

       专家说: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太阳能中心主任喜文华研究员:本著作主要体现了人类与自然耦合、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及非正式制度对人类行为规范的约束力,其研究成果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环保并行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这部著作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了非物质环保文化在实现人类与自然耦合、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不可替代的贡献及价值,体现了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道格拉斯诺斯的学术观点:行为是由制度决定,而制度又由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共同构成,其中,正式约束是国家的宪法法律等,而非正式约束是指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尽管正式约束非常重要,但决定制度特征的更主要是非正式约束。

 

       四大研究成果

1

       六个核心

       这部著作首次系统而全面地总结了《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生态自然观,并应用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源于《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生态自然观进行了解读,以案例作了进一步阐释;将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的哲学思想概况为如下六个核心:人类是地球的代治者,人类与生物享有平等的权利,非人类中心主义,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节约资源、适度消费,人类与自然是统一整体。

2

       一脉相承

       长冈半太郎说:“自然不掺杂半丝人情。谁抵抗它,谁就被一脚踢开;谁顺从它,谁就承受其恩典”;

埃斯库罗斯说:“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顺从自然”。

       这些生态哲学思想是对伊斯兰文化的“认主独一”、要求人类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敬畏自然者会得到加倍报偿、违背真主意愿者将受到自然的严惩等生态自然观的阐释。

       孔子说,要聚集在父辈们一起聚集过的同一地方;要举行他们以前举行过的同一典礼;要演奏他们以前演奏过的同一音乐;要对他们骄傲的事情表示尊敬;要爱他们所爱的那些人……通过培养对逝者的尊重、回忆遥远的过去,人的美德会加深。

       孔子的这些哲学思想,告诫人类要传承先民们的优秀文化,在传承文化的同时,不断塑造人类的美德。因此,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及中国穆斯林民族的生态自然观,均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环境哲学思想的精髓,也是现代环保的根基。

       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

3

       善治与传统生态自然观

      无论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还是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依靠技术,而且要依靠政策和传统文化。科学技术、善治与传统生态自然观的完美结合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三大基石,缺一不可。

4

       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传承的异同性

       共性:

       ①共同的宗教信仰孕育了共同的生态自然观;

       ②源于《古兰经》和“圣训”的生态自然观强化了穆斯林的环保意识;

       ③清真寺、阿訇和知识分子是传承生态自然观的主要载体;

       ④朴素的生态情结推动了生态自然观在中国穆斯林家庭和社区的实践;

       ⑤年龄大小与生态自然观的传承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⑥穆斯林聚居区与散居区的生态自然观具有显著的差异;

       ⑦生态自然观的传承与自然地理区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⑧生态自然观的传承具有显著的群体差异。

       差异性:

       ①族源不同导致各穆斯林民族生态自然观存在差异;

       ②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各民族生态自然观存在差异;

       ③各民族对生态自然观的传承方式存在差异;

       ④原始宗教对生态自然观传承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⑤十个穆斯林民族各自具有独特的生态自然观和实践;

       ⑥十个穆斯林民族的生态自然观具有整体差异性。

       尽管存在共性和差异性,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古兰经》和“圣训”是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的源泉,阿訇和知识分子是中国穆斯林生态自然观的主要传播者,男性和女性享有同等的生态保护责任和义务,而且妇女的生态自然观往往超越了男性。假如一个妇女能够影响三代人,那么,具有良好生态自然观的妇女将会使生态自然观延续三代以上。

       

       五大创新性结论

1

       各民族的传统生态自然观和文化多样性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现代科学技术和政策无法取代的重要因素。因为,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保护人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而且是建立世界和谐秩序、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基石。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漫长适应过程导致人类文化具有或多或少的生态自然观。对这种生态自然观秉承的民族,无疑保留了非常有价值的生态文化,而摒弃了生态自然观的民族,则容易选择人类与自然的不和谐的发展途径,最终导致生态灾难。即使在信息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类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史无前例的类同趋向,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基因不容改变。

       西部穆斯林生存的地区面临着类似的环境问题、相同的社区结构及文化基础,应用传统的穆斯林生态自然观推动环保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传统生态自然观对于推动人口只占中国人口8.5%、但国土面积高达46%的少数民族区域的环境保护意义重大。当环保上升到信仰的高度的时候,环保将无需外部力量的推动。

2

       将对人类影响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作为载体,以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类是真主的代治者的宗教文化及穆斯林多元化生态自然观作为重新塑造西部穆斯林群体的生态理念和环保行为的要素,无疑是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非制度因素。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秩序和人文关系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和调节。人类社会学家和环保专家均从不同层面提出要用环境伦理学树立人类道德的社会观。而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无疑是环境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为构建新型的环境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3

       历史学家怀特说,更多的科技也无法解除目前的生态危机,除非我们找到个新宗教,或重新审视我们原来的宗教。可见,在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及宗教文化在解决生态危机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强大生命力。

4

       以伊斯兰文化为背景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文化传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而且濒临消失的危险,导致穆斯林社区在生产生活中未能将传统的生态自然观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进而不能应用于环境问题的改善。

5

       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犹如沙漠里的脆弱绿洲,因文化传承的衰弱,生态自然观的光芒已经被逐渐淹没,并有着被彻底掩盖乃至完全消失的危险。如果不及时拯救,任凭风沙淹没,这些无价的生态自然观将荒废为沙漠中的尘埃!虽然科技进步了,中国穆斯林的生活水平空前地提高了,但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传承却在衰退。

       我们迫切需要追根溯源,系统的整理《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生态哲学思想,通过学者、阿訇、学生及妇女等群体及时传承这些优秀的生态自然观,并向先辈学习,将濒临消失的生态文明传承下去!

       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对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无法替代的巨大价值。

       

       学术价值

1

       伊斯兰传统生态自然观是现代文明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石

       从人类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开始, 到强调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塑建现代生态文明成为当代人的共识,但现代生态文明的构建并非凭借专家呼吁就可完成。

       生态文明建设及环保目标需要在传承历史文明的基础上、在公众参与的土壤中逐渐实现。就文化体系的构成而言,伊斯兰传统环保文化也是我国现代环保文化的重要基础。

       本书阐述的伊斯兰传统生态自然观是规范人类行为的基石。这些传统生态自然观的哲理与我们当今倡导及推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内容和本质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伊斯兰传统生态自然观为我国生态文明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个少数民族地区,缺乏了这样的传统生态自然观,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空中楼阁。

2

       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能够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秩序和人文关系进行强有力的规范和调节。当下,生物多样性加速锐减、各种灾害频发、环境污染事件层出不穷、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种种现象促使专家提出用环境伦理学树立人类道德的社会观。

       而伊斯兰文化中的生态自然观无疑为构建新型的环境发展观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因为伊斯兰传统生态自然观极力倡导人类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以及人类与动植物平等和谐、人类的代治者角色等生态哲学思想对构建人类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3

       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环保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应用各民族的传统环保智慧来规范和约束人类的行为。中国穆斯林的生态自然观拥有巨大的与现代环保文明有机地融合的力量。

       中国的生态文明是由各民族的传统环保哲学思想构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儒家文明、道教文明、佛教文明还是伊斯兰文明,都包含了重要的生态文明;无论是南方的少数民族,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无论是主流民族还是中华民族,都在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历史过程中孕育了非凡的生态文明。这些生态文明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在《古兰经》的描述中,动物、植物、星辰等都是有感知、有生命的。“在大地上,行走的兽类和用两翼飞翔的鸟类,都跟你们一样,各有种族的。”可见,《古兰经》反复强调的人类的代治者角色,以信仰的力量推动人类善待自然、珍爱环境,无疑是我国多样性的生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系我们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南河北路956-962号高新大厦A座14C~14D,电话:0931-8408197
电 邮:lucwesd@lzu.edu.cn or wgding@lzu.edu.cn
甘肃公益微信公众号:gsgywx
COPYRIGHT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    网站备案: 陇ICP备18001912号   甘公网安备案:62010202001371号
0931-8408197
在线咨询
微信
返回顶部